認識大嘴鳥
當月內容
雜誌回顧
遊戲空間
 
 
 
 

 異位性皮膚炎可出現於任何年紀,大約 60% 的患者在 1 歲之前就出現症狀,85% 在 5 歲之前就會發病,可見以小朋友為主。一般而言,有異位性皮膚炎小朋友的皮膚較乾燥,易有搔癢感,敏感易受刺激。他們有時候皮膚是完好的,有時候會有濕疹出現。在嬰幼兒時期,異位性皮膚炎多出現膝蓋、手肘、臉頰附近的皮膚。當年紀增加,濕疹則好發於手腕、手肘、膝蓋或是腳踝的彎折處,臉部及頸部也常發生。如果有以上任何一個狀況,應該和你的醫生談一談異位性皮膚炎。

 異位性皮膚炎是一個慢性、覆發性、高度搔癢的皮膚發炎疾病,在世界上約有10~20%的兒童有異位性皮膚炎,在台灣的盛行率約 8~10%。而大人約有 3%受此疾病所苦。目前原因不明,根據研究分析,基因以及環境有很大的關聯。這表示如果你的父母或家庭成員有異位性皮膚炎或其他過敏性疾病(氣喘、過敏性鼻炎),你得到異位性皮膚炎的機率則大大提高。。

 異位性皮膚炎和其他過敏疾病有密切的關係,是所謂「過敏進行曲」(Atopic arch)的第一步,接近 80%的患者日後會有氣喘或過敏性鼻炎的問題。根據我們在2002 年在台北巿所做的國際兒童氣喘過敏研究調查 ISAAC(International Study of Asthma and Allergy in Children)調查顯示,兒童異位性皮膚炎的盛行率較以往的調查增加許多,目前台北巿國小一年級有10.6%曾有異位性濕疹,而且在最近 1 年仍有症狀佔 8.6%,而國中二年級的調查顯示佔 5.5%。不僅影響自身的睡眠品質,父母親的睡眠品質也大受影響,是造成缺課或父母親請假一個主要的因素。

 幾乎每一個異位性皮膚炎患者會感到搔癢,其原因目前不明;但已知搔抓或摩擦會使搔癢感加劇,患者會更無法抗拒而搔抓、摩擦,此惡性循環我們稱為「搔癢–搔抓循環」(itch-scratch circle) 。搔抓及摩擦可以造成皮膚紅疹更惡化,長期下來皮膚會增厚。

 造成皮膚灼熱感、搔癢感或發紅的物質稱做刺激物。最常見的有:化學物質、溶劑、皂類、清潔劑、芳香劑、某些護膚產品、某些紡織品以及油煙,這些都可能是必須避免的刺激物。

常見過敏原包括:塵璊、有毛皮或羽毛的動物、蟑螂、花粉、黴菌、食物及化學物品。

皮膚乾燥最重要就是補充失去的水分。

極端的溫度及溼度是一大問題。過熱加上高溼度容易導致流汗因而刺激皮膚;過低的溼度則會造成皮膚水分流失,亦會因過乾燥而使皮膚受刺激。你可以盡可能處在令人舒適的溫度及溼度中,在炎熱的天候及運動時應穿著寬鬆的衣服。

情緒與壓力本身並不會造成異位性皮膚炎,但是卻可以引起搔癢感或是搔抓的動作;生氣、挫折及困窘可以造成臉紅及搔癢感;日復一日的壓力是造成「搔癢–搔抓循環」惡化的一個主要因素。

 
(詳見2009年06月號大嘴鳥親子教育雜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