認識大嘴鳥
當月內容
雜誌回顧
遊戲空間
 
 
 
 

 翻開小學語文課本,你對「林煥彰」這個名字一定不陌生。1939 年出生在宜蘭礁溪的他,筆名「牧雲」、「方白」等,著有 10 餘本詩集、詩評集及兒童文學數十多種,另編有《近 30 年新詩書目》、《中國新詩集編目》等工具書,帶給文壇相當大的震撼及影響。

 雖然只有國小畢業,但林煥彰自民國 60年代起,便逐漸在文壇綻放光芒。不但先後擔任聯合報副刊編輯、《亞洲華文作家雜誌》主編、大陸兒童文學研究會會長,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理事長,也被選為「優秀青年詩人」,更獲得「中山文藝獎」等。為了推廣兒童文學,林煥彰發起創辦《布榖鳥兒童詩學季刊》、籌劃並主編《全國兒童週刊》及獨資創辦《兒童文學家》等刊物,也因此促使兩岸兒童文學研
究會的誕生。

  「在台肥工作時,工廠有一份內部發行的刊物,工作之餘,我擔任這份刊物《工作與生活》月刊編輯,藉此機會,我接觸許多好的、不好的作品,也因此培養出鑑賞能力。」林煥彰說,接下這份刊物的編務時,怎麼也想不到,這竟然成為他後來謀生的主要工作。

 民國 73 年,從台肥提早退休,因緣際會,林煥彰進了聯合報擔任副刊編輯。在聯合報任職期間,他受邀負責編輯「聯副三十年文學大系」總目卷及作家索引卷的工作,因為之前他曾獨立完成台灣現代詩壇第一部史料工具書《近三十年新詩書目》,(由書評書目社印行)。當時,沒有學過目錄學的他,完全是憑藉自己使用工具書的想法,採用土法煉鋼的方式,克服很多困難,終於順利如期完成。自稱是文學門外漢的林煥彰,不管做什麼,都是以「做中學」的精神全力以赴:「不管是詩刊、雜誌編輯,書目編纂、報社編務,我都是外行人,但我覺得人要從『做中學』,努力做,就會學有所成。」

 年輕時他編過法律雜誌,進入聯合報後,林煥彰擔任副刊編輯近 30 年,由於接觸各種文類,他的視野更廣;有很長時間,他從事海外報紙副刊編務。他說,每一次新工作的嘗試,都是他「做中學」的機會,他很珍惜這種工作的機會。

 發表的作品多了之後,很多人開始向林煥彰討教寫現代詩的訣竅,但他卻說:「沒有人是天才,不可能一下子就把詩寫得好。」這其實是林煥彰自身的經驗談,他認為,詩愈寫興趣愈濃,但要寫好詩,必須要下苦工夫。

 「一開始可以多參考別人的作品,賞析別人的作品,讀多了,感受也會多。」

 「培養興趣很重要,有了興趣,無論看的或寫的文章,自然會點滴累積,最後必能成就自己的作品。」一路走來,林煥彰寫詩的歷程很漫長,但過程中,他的詩慢慢有了自己的想法、自己的樣子、自己的風格。

 林煥彰表示,寫詩的工夫,還包括了「思考」。

 曾被家人笑稱連坐公車都在寫詩的林煥彰,認為寫作的人應該要隨時、隨地都能思考:「很多人都以為,寫作是要有『靈感』,但我認為,寫作必須經過透澈的思考;許多人認為思考到最後所呈現的作品
,是靈感閃現的結果,那是錯誤的想法。其實,任何創作都是需要通過思考。」

 「寫作兒童詩後,我就跟兒童文學發生沒完沒了的關係。之後我也不只寫兒童詩,更從事推廣和教學。」兒童詩作具有強烈遊戲性的林煥彰,與當時充滿教化用意的兒童文學作品截然不同。

 他認為,成功的兒童文學本來就需要有其「遊戲性」,透過這樣的理念,讓他興起「玩詩」的念頭。林煥彰表示,或許有些學者不認同這樣的說法,但他認為「玩」又何妨?端看個人「玩」得好與不好、夠不夠貼近兒童思考的角度而已。

  因為接觸兒童文學,林煥彰也陸續參與幾份兒童期刊的編務,像《全國兒童週刊》就是由他籌劃創辦的。之後,為了推廣兒童詩,林煥彰邀請志同道合的文友合辦《布榖鳥兒童詩學季刊》,雖然只發行十
幾期,卻對台灣兒童詩的發展影響甚深。因為這本季刊每期都針對兒童詩的學術研究、創作及教學,執行深入的編輯理念,也辦理兒童文學教師研習,更在台北、台中、宜蘭成立「布榖鳥兒童語文中心」。

 繼《布榖鳥兒童詩學季刊》及語文中心之後,林煥彰更積極籌組兒童文學學會。這個學會不但是台灣第一個針對兒童文學所創立的組織,也是戒嚴時期難得被允許成立的文藝團體。後來,兩岸開放探親,
林煥彰也順勢和文友成立兩岸兒童文學研究會,長年為推廣兒童文學不遺餘力。

 
(詳見2009年05月號大嘴鳥親子教育雜誌)